介质访问控制
介质访问控制
1. 介质访问控制概述
介质访问控制(MAC)是数据链路层的重要功能,用于解决多站共享信道时的访问冲突问题。
主要问题
- 信道争用:多个站点同时使用同一信道
- 冲突检测:检测到冲突后的处理机制
- 访问控制:控制站点何时可以发送数据
2. 信道划分
频分多路复用(FDM)
- 将信道带宽划分为多个频段
- 每个站点占用一个频段
- 适用于模拟信号传输
时分多路复用(TDM)
- 将时间划分为多个时隙
- 每个站点占用一个时隙
- 适用于数字信号传输
波分多路复用(WDM)
- 在光纤通信中使用不同波长的光
- 每个波长承载一路信号
- 适用于光纤通信
码分多路复用(CDM)
- 使用不同的编码序列
- 多个信号同时传输
- 适用于无线通信
3. 随机访问协议
ALOHA 协议
纯 ALOHA
- 站点有数据就立即发送
- 如果发生冲突,随机延迟后重发
- 信道利用率约为 18%
时隙 ALOHA
- 将时间划分为固定时隙
- 站点只能在时隙开始时发送
- 信道利用率约为 37%
CSMA 协议
载波监听多路访问
- 发送前先监听信道
- 信道空闲时才发送
- 信道忙时等待
CSMA/CD(载波监听多路访问/冲突检测)
- 发送过程中继续监听
- 检测到冲突立即停止发送
- 发送阻塞信号,随机延迟后重发
- 以太网采用此协议
CSMA/CA(载波监听多路访问/冲突避免)
- 发送前发送 RTS(请求发送)
- 接收方回复 CTS(清除发送)
- 避免隐藏终端问题
- 无线局域网采用此协议
4. 轮询访问协议
令牌环协议
- 令牌在环中循环传递
- 只有持有令牌的站点才能发送数据
- 发送完成后释放令牌
- 适用于环形拓扑
轮询协议
- 主站轮流询问各从站
- 从站有数据时发送,无数据时回复空帧
- 适用于星形拓扑
5. 协议比较
协议类型 | 优点 | 缺点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
信道划分 | 无冲突,效率高 | 资源浪费,灵活性差 | 固定用户数 |
随机访问 | 灵活性好,延迟小 | 有冲突,效率低 | 突发性业务 |
轮询访问 | 无冲突,公平性好 | 延迟大,效率低 | 实时性要求高 |
练习题
练习 1
以太网采用哪种介质访问控制方法?其基本原理是什么?
参考答案
以太网采用 CSMA/CD(载波监听多路访问/冲突检测)协议。
基本原理:
- 载波监听:发送前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
- 多路访问:多个站点共享同一信道
- 冲突检测:发送过程中继续监听,检测冲突
- 冲突处理:检测到冲突后立即停止发送,发送阻塞信号
- 重发机制:随机延迟后重新发送
工作流程:
- 站点有数据要发送时,先监听信道
- 信道空闲时立即发送
- 发送过程中继续监听
- 如果检测到冲突,立即停止发送并发送阻塞信号
- 等待随机时间后重新尝试发送
练习 2
CSMA/CD 和 CSMA/CA 的主要区别是什么?
参考答案
主要区别:
-
冲突处理方式:
- CSMA/CD:检测冲突后处理
- CSMA/CA:避免冲突的发生
-
适用环境:
- CSMA/CD:有线网络(以太网)
- CSMA/CA:无线网络(WiFi)
-
工作原理:
- CSMA/CD:发送过程中检测冲突
- CSMA/CA:发送前通过 RTS/CTS 避免冲突
-
隐藏终端问题:
- CSMA/CD:不存在此问题
- CSMA/CA:通过 RTS/CTS 解决
-
效率:
- CSMA/CD:在有线环境下效率高
- CSMA/CA:在无线环境下更可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