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导航

IPv6和路由协议

IPv6 和路由协议

1. IPv6 协议

IPv6 概述

IPv6(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)是 IPv4 的下一代协议,解决了 IPv4 地址耗尽等问题。

IPv6 主要特点

  • 地址空间大:128 位地址,约 340 万亿个地址
  • 简化首部:固定 40 字节,无选项字段
  • 增强安全:内置 IPsec 安全功能
  • 支持移动性:内置移动 IP 功能
  • 自动配置: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

IPv6 地址结构

  • 128 位地址:分为 8 个 16 位段
  • 冒号分隔:每段用十六进制表示
  • 压缩表示:连续的 0 可以用::表示
  • 示例:2001:0db8:85a3:0000:0000:8a2e:0370:7334

IPv6 地址类型

单播地址

  • 全球单播地址:2000::/3
  • 链路本地地址:fe80::/10
  • 站点本地地址:fec0::/10

组播地址

  • 范围:ff00::/8
  • 用途:一对多通信

任播地址

  • 从单播地址中分配
  • 多个接口共享同一地址

IPv6 首部结构

  • 版本(4 位):协议版本,IPv6 为 6
  • 流量类别(8 位):服务质量标识
  • 流标签(20 位):流标识
  • 载荷长度(16 位):数据部分长度
  • 下一首部(8 位):上层协议类型
  • 跳数限制(8 位):最大跳数
  • 源地址(128 位):发送方地址
  • 目的地址(128 位):接收方地址

2. 路由协议

自治系统(AS)

定义

  • 在单一管理域下的网络集合
  • 使用相同的路由策略
  • 具有唯一的 AS 号

AS 类型

  • 端系统 AS:只连接到一个其他 AS
  • 传输 AS:连接到多个 AS,提供传输服务
  • 多宿主 AS:连接到多个 AS,但不提供传输服务

域内路由协议

RIP(路由信息协议)

  • 类型:距离向量协议
  • 度量:跳数(最大 15 跳)
  • 更新周期:30 秒
  • 适用场景:小型网络

特点

  • 实现简单
  • 收敛速度慢
  • 容易产生路由环路
  • 跳数限制限制了网络规模

OSPF(开放最短路径优先)

  • 类型:链路状态协议
  • 度量:链路成本
  • 更新方式:触发更新
  • 适用场景:大型网络

特点

  • 收敛速度快
  • 支持大型网络
  • 支持多种度量
  • 不容易产生路由环路

域间路由协议

BGP(边界网关协议)

  • 类型:路径向量协议
  • 功能:在 AS 之间交换路由信息
  • 特点
    • 策略性强
    • 稳定性好
    • 支持复杂的路由策略
    • 适合大型网络

BGP 工作原理

  1. 建立连接:BGP 路由器建立 TCP 连接
  2. 交换路由:交换网络可达性信息
  3. 应用策略:根据策略选择最佳路径
  4. 更新路由表:更新本地路由表

3. IP 组播

组播概念

  • 一对多通信:一个发送方,多个接收方
  • 组播组:接收组播数据的设备集合
  • 组播地址:标识组播组的地址

组播地址

IPv4 组播地址

  • 范围:224.0.0.0 - 239.255.255.255
  • 格式:1110 + 28 位组标识

IPv6 组播地址

  • 范围:ff00::/8
  • 格式:ff + 4 位标志 + 4 位范围 + 112 位组标识

组播协议

IGMP(互联网组管理协议)

  • 功能:管理组播组成员
  • 版本:IGMPv1、IGMPv2、IGMPv3
  • 工作过程
    1. 主机加入组播组
    2. 路由器查询组成员
    3. 主机报告组成员身份

PIM(协议无关组播)

  • 功能:在路由器间建立组播树
  • 模式
    • 密集模式(PIM-DM)
    • 稀疏模式(PIM-SM)

4. 移动 IP

移动 IP 概念

  • 移动节点:可以改变网络位置的设备
  • 家乡代理:移动节点的家乡网络中的路由器
  • 外地代理:移动节点当前网络中的路由器
  • 家乡地址:移动节点的永久 IP 地址
  • 转交地址:移动节点在外地网络的临时地址

移动 IP 工作原理

  1. 家乡注册:移动节点向家乡代理注册
  2. 外地注册:移动节点向外地代理注册
  3. 数据转发
    • 家乡代理接收发往移动节点的数据
    • 通过隧道转发到外地代理
    • 外地代理将数据转发给移动节点

移动 IP 通信过程

  • 移动节点 → 通信节点:直接发送
  • 通信节点 → 移动节点:通过家乡代理转发

5. 网络层设备

路由器

主要功能

  • 分组转发:根据路由表转发数据包
  • 路由表维护:维护网络拓扑信息
  • 网络互联:连接不同的网络
  • 协议转换:在不同协议间转换

路由表结构

  • 目的地址:目标网络地址
  • 下一跳:下一跳路由器地址
  • 接口:出接口
  • 度量:路径成本

路由器类型

  • 核心路由器:骨干网络路由器
  • 边缘路由器:接入网络路由器
  • 边界路由器:连接不同 AS 的路由器

三层交换机

特点

  • 集成功能:集成了交换机和路由器功能
  • 高性能:硬件转发,速度快
  • VLAN 支持:支持虚拟局域网
  • QoS 支持:支持服务质量保证

工作原理

  • 硬件转发:使用专用硬件进行转发
  • 路由缓存:缓存常用路由信息
  • 快速收敛:支持快速路由收敛

练习题

练习 1

简述 RIP 和 OSPF 的基本原理。

参考答案

RIP(路由信息协议)

基本原理

  • 距离向量协议
  • 每个路由器只与邻居交换路由信息
  • 使用 Bellman-Ford 算法计算最短路径
  • 以跳数作为度量,最大 15 跳

工作过程

  1. 路由器初始化路由表
  2. 定期与邻居交换路由表
  3. 使用距离向量算法更新路由表
  4. 重复过程直到收敛

OSPF(开放最短路径优先)

基本原理

  • 链路状态协议
  • 每个路由器收集全网链路状态信息
  • 使用 Dijkstra 算法计算最短路径
  • 以链路成本作为度量

工作过程

  1. 发现邻居路由器
  2. 测量链路成本
  3. 构建链路状态数据库
  4. 使用 Dijkstra 算法计算最短路径
  5. 更新路由表

练习 2

路由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?

参考答案

路由器的主要作用包括:

  1. 分组转发

    • 根据路由表转发数据包
    • 选择最佳传输路径
    • 实现网络互联
  2. 路由表维护

    • 维护网络拓扑信息
    • 更新路由条目
    • 处理路由变化
  3. 网络互联

    • 连接不同的网络
    • 实现异构网络互联
    • 支持不同协议转换
  4. 流量控制

    • 控制数据包流向
    • 实现负载均衡
    • 避免网络拥塞
  5. 安全控制

    • 访问控制列表(ACL)
    • 防火墙功能
    • 安全策略实施
  6. 网络管理

    • 网络监控
    • 故障诊断
    • 性能优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