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顿发现导数的过程
问题的发现
想象你是 1665 年的艾萨克·牛顿,年仅 23 岁,正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。
你是一位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的年轻人,经常观察周围的世界。有一天,你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
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时,它的速度似乎在不断变化。
你开始思考:苹果刚开始下落时速度很慢,但越往下落速度越快。这让你产生了疑问:
苹果在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是多少?
你决定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。
实验一:测量苹果下落的位置
你找来一个苹果,从高处释放,并记录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。
时刻(秒) | 位置(米) | 平均速度(米/秒) |
---|
0 | 0 | - |
1 | 4.9 | 4.9 |
2 | 19.6 | 14.7 |
3 | 44.1 | 24.5 |
4 | 78.4 | 34.3 |
5 | 122.5 | 44.1 |
你发现,苹果的位置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:
s(t)=4.9t2
其中 s 是位置(米),t 是时间(秒)。
实验二:计算平均速度
你开始计算苹果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:
从 0 秒到 1 秒:
- 位置变化:4.9−0=4.9 米
- 时间变化:1−0=1 秒
- 平均速度:14.9=4.9 米/秒
从 1 秒到 2 秒:
- 位置变化:19.6−4.9=14.7 米
- 时间变化:2−1=1 秒
- 平均速度:114.7=14.7 米/秒
从 2 秒到 3 秒:
- 位置变化:44.1−19.6=24.5 米
- 时间变化:3−2=1 秒
- 平均速度:124.5=24.5 米/秒
你发现,平均速度在不断增加,这说明苹果在加速下落。
关键问题:瞬时速度
你开始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
苹果在某一特定时刻(比如 t=2 秒)的瞬时速度是多少?
你意识到,平均速度只能告诉我们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情况,但不能告诉我们某一瞬间的确切速度。
你开始尝试用更小的时间间隔来计算:
从 1.9 秒到 2.1 秒:
- 位置变化:s(2.1)−s(1.9)=4.9×2.12−4.9×1.92=21.609−17.689=3.92 米
- 时间变化:2.1−1.9=0.2 秒
- 平均速度:0.23.92=19.6 米/秒
从 1.99 秒到 2.01 秒:
- 位置变化:s(2.01)−s(1.99)=4.9×2.012−4.9×1.992=19.808−19.392=0.416 米
- 时间变化:2.01−1.99=0.02 秒
- 平均速度:0.020.416=20.8 米/秒
你发现,时间间隔越小,平均速度越接近某个固定值。
数学突破:极限的概念
你开始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个过程。
对于时刻 t,你想知道苹果在 t 时刻的瞬时速度。
你考虑一个很小的时间间隔 Δt,计算从 t 到 t+Δt 的平均速度:
\text{平均速度} = \frac{s(t + \Delta t) - s(t)}{\Delta t}
代入 s(t)=4.9t2:
\text{平均速度} = \frac{4.9(t + \Delta t)^2 - 4.9t^2}{\Delta t}
展开计算:
\text{平均速度} = \frac{4.9(t^2 + 2t\Delta t + \Delta t^2) - 4.9t^2}{\Delta t}
\text{平均速度} = \frac{4.9t^2 + 9.8t\Delta t + 4.9\Delta t^2 - 4.9t^2}{\Delta t}
\text{平均速度} = \frac{9.8t\Delta t + 4.9\Delta t^2}{\Delta t}
\text{平均速度} = 9.8t + 4.9\Delta t
你发现,当 Δt 越来越小时,4.9Δt 这一项越来越接近 0。
因此,瞬时速度就是:
\text{瞬时速度} = \lim_{\Delta t \to 0} (9.8t + 4.9\Delta t) = 9.8t
流数法的诞生
你把这个过程称为”流数法”(Method of Fluxions)。
核心思想:
- 将时间 t 看作”流动的量”
- 位置 s 是时间的函数
- 瞬时速度就是位置对时间的”流数”
符号表示:
- 用 s˙ 表示位置 s 对时间 t 的流数(即瞬时速度)
- 用 t˙ 表示时间 t 对自身的流数(等于 1)
你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:
s˙=9.8t
这意味着,苹果在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都是 9.8t 米/秒。
验证和应用
你决定验证这个结果:
在 t=2 秒时:
- 瞬时速度:9.8×2=19.6 米/秒
- 这与之前用小时间间隔计算的结果一致
在 t=3 秒时:
- 瞬时速度:9.8×3=29.4 米/秒
你开始思考更广泛的应用:
应用一:其他运动规律
你发现,对于任何位置函数 s(t),瞬时速度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计算:
s˙=limΔt→0Δts(t+Δt)−s(t)
应用二:加速度
你进一步思考:既然速度在变化,那么速度的变化率(加速度)是多少?
对于 v(t)=9.8t,加速度为:
v˙=limΔt→0Δtv(t+Δt)−v(t)
v˙=limΔt→0Δt9.8(t+Δt)−9.8t
v˙=limΔt→0Δt9.8Δt=9.8
你发现,苹果下落的加速度是恒定的 9.8 米/秒 ²。
几何意义的发现
你开始思考这个过程的几何意义。
如果把时间 t 作为横轴,位置 s 作为纵轴,那么 s(t)=4.9t2 就是一条抛物线。
你发现,瞬时速度 s˙ 就是这条曲线在任意点的切线斜率。
几何解释:
- 平均速度 = 割线斜率
- 瞬时速度 = 切线斜率
- 当时间间隔越来越小时,割线越来越接近切线
一般化:导数的定义
你意识到,这个过程可以应用到任何函数。
对于函数 y=f(x),在点 x 处的”流数”(导数)定义为:
f′(x)=limΔx→0Δxf(x+Δx)−f(x)
几何意义:函数曲线在点 (x,f(x)) 处的切线斜率。
物理意义:函数在 x 处的瞬时变化率。
符号系统的建立
你建立了完整的符号系统:
流数符号:
- f′(x) 或 y˙:函数 f(x) 在 x 处的流数
- y¨:二阶流数(加速度)
- y...:三阶流数
微分符号(后来由莱布尼茨发展):
- dxdy:y 对 x 的导数
- dx:x 的微分
- dy:y 的微分
实际应用
你开始将这个新方法应用到各种问题中:
应用一:行星运动
你发现,行星的运动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描述:
- 位置函数:r(t)(距离太阳的距离)
- 速度:r˙(t)
- 加速度:r¨(t)
应用二:光学问题
在研究光线折射时,你需要知道光线路径的斜率:
- 路径函数:y=f(x)
- 斜率:f′(x)
应用三:极值问题
你发现,函数的极值点满足 f′(x)=0:
- 极大值:f′(x)=0 且 f′′(x)<0
- 极小值:f′(x)=0 且 f′′(x)>0
历史意义
你的发现开启了现代数学分析的大门:
理论贡献:
- 建立了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
- 发现了导数的几何意义
- 建立了流数法的符号系统
应用贡献:
- 为经典力学提供了数学工具
- 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方法
- 为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
教育意义:
- 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理论的思维过程
- 体现了直觉与严格推理的结合
- 说明了数学源于实际需求
练习题
练习 1
模仿牛顿的方法,计算函数 f(x)=x2 在 x=3 处的导数。
参考答案
解题思路:
使用牛顿的流数法,通过极限过程计算导数。
详细步骤:
-
写出平均变化率:
Δxf(x+Δx)−f(x)=Δx(x+Δx)2−x2
-
展开计算:
=Δxx2+2xΔx+Δx2−x2
=Δx2xΔx+Δx2
=2x+Δx
-
取极限:
f′(x)=limΔx→0(2x+Δx)=2x
-
代入 x=3:
f′(3)=2×3=6
答案:f′(3)=6
练习 2
用牛顿的方法解释为什么 f(x)=∣x∣ 在 x=0 处不可导。
参考答案
解题思路:
通过计算左右极限来说明不可导性。
详细步骤:
-
计算右导数:
limΔx→0+Δx∣0+Δx∣−∣0∣=limΔx→0+ΔxΔx=1
-
计算左导数:
limΔx→0−Δx∣0+Δx∣−∣0∣=limΔx→0−Δx−Δx=−1
-
分析结果:
左导数不等于右导数,所以函数在 x=0 处不可导。
答案:因为左导数(-1)不等于右导数(1),所以函数在 x=0 处不可导。
练习 3
用牛顿的流数法计算函数 f(x)=x3 的导数,并解释其几何意义。
参考答案
解题思路:
使用流数法计算导数,然后解释几何意义。
详细步骤:
-
计算平均变化率:
Δxf(x+Δx)−f(x)=Δx(x+Δx)3−x3
-
展开计算:
=Δxx3+3x2Δx+3xΔx2+Δx3−x3
=Δx3x2Δx+3xΔx2+Δx3
=3x2+3xΔx+Δx2
-
取极限:
f′(x)=limΔx→0(3x2+3xΔx+Δx2)=3x2
-
几何意义:
f′(x)=3x2 表示曲线 y=x3 在点 (x,x3) 处的切线斜率。
答案:f′(x)=3x2,表示曲线在任意点的切线斜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