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
求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是数列研究中的重要问题。掌握求和公式,能够快速计算大量项的和,避免逐项相加的繁琐。
高斯的故事
在讲公式之前,先分享一个著名的数学故事。
18世纪末,德国数学家高斯(Gauss)还是小学生时,老师让全班同学计算 1+2+3+⋯+100 的和,想让学生们忙活一阵子。但高斯很快就给出了答案:5050。
他的方法是:将这100个数首尾配对:
(1+100)+(2+99)+(3+98)+⋯+(50+51)=101+101+101+⋯+101(共50对)=101×50=5050
这个巧妙的方法启发了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。
公式推导
方法一:倒序相加法
设等差数列 {an} 的前 n 项和为 Sn,即:
Sn=a1+a2+a3+⋯+an
将这个式子倒过来写:
Sn=an+an−1+an−2+⋯+a1
两式相加:
2Sn=(a1+an)+(a2+an−1)+(a3+an−2)+⋯+(an+a1)
由于 a1+an=a2+an−1=a3+an−2=⋯(等差数列的性质),共有 n 对,每对的和都是 a1+an,所以:
2Sn=n(a1+an)
Sn:等差数列前 n 项的和,即 a1+a2+⋯+an。
方法二:代入通项公式
将 an=a1+(n−1)d 代入上面的公式:
Sn=2n(a1+an)=2n[a1+a1+(n−1)d]=2n[2a1+(n−1)d]
公式的几何意义
从几何角度看,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可以看作梯形的面积:
- 上底:a1(首项)
- 下底:an(末项)
- 高:n(项数)
梯形面积公式:S=2(上底+下底)×高=2(a1+an)×n
这正好对应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形式一!
应用示例
示例1:使用形式一求和
求等差数列 2,5,8,11,…,98 的所有项的和。
解:
首先确定项数。已知 a1=2,d=3,an=98。
由 an=a1+(n−1)d:
98=2+(n−1)×3
96=3(n−1)
n=33
使用形式一:
S33=233×(2+98)=233×100=1650
示例2:使用形式二求和
在等差数列 {an} 中,a1=5,d=3,求前20项的和 S20。
解:
使用形式二:
S20=20×5+220×19×3=100+570=670
示例3:已知和求项数
等差数列 {an} 中,a1=1,d=2,若前 n 项和 Sn=100,求 n。
解:
使用形式二:
Sn=n×1+2n(n−1)×2=n+n(n−1)=n2
所以:
n2=100
n=10(负值舍去)
练习题
练习 1
求等差数列 1,3,5,7,… 的前50项的和。
参考答案
解题思路:先求出第50项,再用形式一求和。
详细步骤:
已知 a1=1,d=2。
求第50项:
a50=1+(50−1)×2=1+98=99
求和:
S50=250×(1+99)=250×100=2500
答案:S50=2500
练习 2
在等差数列 {an} 中,a1=−10,d=3,求前多少项的和最小?
参考答案
解题思路:等差数列的和与项数的关系是二次函数,找最小值。
详细步骤:
使用形式二:
Sn=n×(−10)+2n(n−1)×3=−10n+23n2−3n
Sn=23n2−23n
这是关于 n 的二次函数,开口向上,在顶点处取最小值。
顶点的横坐标:
n=−2×3−23=623≈3.83
因为 n 必须是正整数,所以比较 S3 和 S4:
S3=23×9−23×3=227−69=−21
S4=23×16−23×4=248−92=−22
答案:前4项的和最小,S4=−22
练习 3
已知等差数列 {an} 的前 n 项和为 Sn=n2+2n,求通项公式 an。
参考答案
解题思路:利用 an=Sn−Sn−1 (n≥2)。
详细步骤:
当 n=1 时:
a1=S1=12+2×1=3
当 n≥2 时:
an=Sn−Sn−1=(n2+2n)−[(n−1)2+2(n−1)]=n2+2n−(n2−2n+1+2n−2)=n2+2n−n2+1=2n+1检验 n=1:a1=2×1+1=3 ✓
答案:an=2n+1
练习 4
改编自考研真题
等差数列 {an} 的前 n 项和为 Sn,已知 S3=9,S6=36,求 S9。
参考答案
解题思路: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性质。
详细步骤:
方法一:求出 a1 和 d
{S3=3a1+23×2d=3a1+3d=9S6=6a1+26×5d=6a1+15d=36化简:
{a1+d=36a1+15d=36⇒2a1+5d=12解得:d=2,a1=1
S9=9×1+29×8×2=9+72=81
方法二:利用性质
在等差数列中,S3,S6−S3,S9−S6 也成等差数列。
已知 S3=9,S6−S3=36−9=27
公差为 27−9=18
所以 S9−S6=27+18=45
S9=S6+45=36+45=81
答案:S9=81
总结
本文出现的符号
| 符号 | 类型 | 读音/说明 | 在本文中的含义 |
|---|
| Sn | 求和符号 | S sub n | 等差数列前 n 项的和 |
| a1 | 元素符号 | a sub 1 | 等差数列的首项 |
| an | 元素符号 | a sub n | 等差数列的第 n 项 |
| d | 参数 | difference | 等差数列的公差 |
| n | 变量 | n | 项数,正整数 |
中英对照
| 中文术语 | 英文术语 | 音标 | 说明 |
|---|
| 前n项和 | sum of first n terms | /sʌm əv fɜːst en tɜːmz/ | 数列前 n 项的总和 |
| 倒序相加 | reverse order addition | /rɪˈvɜːs ˈɔːdə əˈdɪʃən/ | 将数列倒过来写再相加的方法 |
| 梯形 | trapezoid | /ˈtræpəzɔɪd/ | 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|
| 二次函数 | quadratic function | /kwɒˈdrætɪk ˈfʌŋkʃən/ | 形如 f(x)=ax2+bx+c 的函数 |
1
函数是高等数学的核心概念,本系列文档系统介绍函数的基本概念、性质和应用。
前往课程
2
数列是高等数学的基石,本系列文档系统介绍数列的基本概念、性质、极限理论及其应用。
前往课程
概率论与数理统计
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,数据分析与推断的方法,掌握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的科学。
开始学习
高等数学之极限的世界
极限是微积分的基础,也是高等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。
开始学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