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组求和法
分组求和法是处理复合数列最直接的方法。当数列的通项可以分解成几个简单数列的和时,我们可以分别对每组求和,再将结果相加。
方法原理
将数列的通项 an 分解成几个简单数列的和 an=bn+cn+⋯,分别求和后再相加:
Sn=∑an=∑bn+∑cn+⋯
核心思想:化整为零,各个击破。
适用场景
分组求和法适用于以下情况:
- 等差+等比:an=(an+b)+cqn
- 多项式+指数:an=n2+2n
- 分段定义:奇数项和偶数项规律不同
判断标准:如果通项可以明显分成几个部分,且每部分都是已知类型的数列(等差、等比、常数等),就可以使用分组求和法。
应用示例
示例1:等差+等比
求和:Sn=(1+2)+(2+4)+(3+8)+⋯+(n+2n)
解:
将数列分成两组:
Sn=(1+2+3+⋯+n)+(2+4+8+⋯+2n)
第一组是等差数列,第二组是等比数列:
Sn=2n(n+1)+2−12(2n−1)=2n(n+1)+2n+1−2
示例2:多项式+指数
求和:Sn=(1+31)+(4+32)+(9+33)+⋯+(n2+3n)
解:
分组:
Sn=(1+4+9+⋯+n2)+(3+32+33+⋯+3n)
第一组是平方和,第二组是等比数列:
Sn=6n(n+1)(2n+1)+3−13(3n−1)=6n(n+1)(2n+1)+23n+1−3
示例3:奇偶项分组
数列 {an} 满足:奇数项为等差数列 1,3,5,…,偶数项为等比数列 2,4,8,…。求前 2n 项的和。
解:
S2n=(a1+a3+⋯+a2n−1)+(a2+a4+⋯+a2n)=[1+3+5+⋯+(2n−1)]+[2+4+8+⋯+2n]=n2+2−12(2n−1)=n2+2n+1−2
练习题
练习 1
求和:Sn=(1+1)+(2+3)+(3+9)+⋯+(n+3n)
参考答案
解题思路:分成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两组。
详细步骤:
Sn=(1+2+3+⋯+n)+(1+3+9+⋯+3n)
Sn=2n(n+1)+3−11×(3n−1)=2n(n+1)+23n−1=2n(n+1)+3n−1答案:Sn=2n(n+1)+3n−1
练习 2
求和:Sn=2+22+2+23+2+24+⋯(共 2n 项)
参考答案
解题思路:奇数项都是2,偶数项是等比数列。
详细步骤:
奇数项:2,2,2,…(共 n 个2)
偶数项:22,23,24,…,2n+1(等比数列)
S2n=2n+2−122(2n−1)=2n+4(2n−1)=2n+2n+2−4答案:S2n=2n+2n+2−4
练习 3
求和:Sn=(2×1+1)+(2×2+2)+(2×3+4)+⋯+(2n+2n)
参考答案
解题思路:展开后分组。
详细步骤:
Sn=(2+4+6+⋯+2n)+(1+2+4+⋯+2n)
第一组是首项为2,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:
∑k=1n2k=2×2n(n+1)=n(n+1)
第二组是等比数列:
∑k=0n2k=2−12n+1−1=2n+1−1
Sn=n(n+1)+2n+1−1
答案:Sn=n(n+1)+2n+1−1
总结
本文出现的符号
| 符号 | 类型 | 读音/说明 | 在本文中的含义 |
|---|
| Sn | 求和符号 | S sub n | 数列前 n 项的和 |
| an | 元素符号 | a sub n | 原数列的第 n 项 |
| bn,cn | 元素符号 | b sub n, c sub n | 分组后的子数列 |
中英对照
| 中文术语 | 英文术语 | 音标 | 说明 |
|---|
| 分组求和法 | grouping method | /ˈɡruːpɪŋ ˈmeθəd/ | 将数列分组后分别求和的方法 |
| 复合数列 | composite sequence | /ˈkɒmpəzɪt ˈsiːkwəns/ | 由多个简单数列组合而成的数列 |
| 平方和 | sum of squares | /sʌm əv skweəz/ | 12+22+⋯+n2 |
1
函数是高等数学的核心概念,本系列文档系统介绍函数的基本概念、性质和应用。
前往课程
2
数列是高等数学的基石,本系列文档系统介绍数列的基本概念、性质、极限理论及其应用。
前往课程
概率论与数理统计
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,数据分析与推断的方法,掌握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的科学。
开始学习
高等数学之极限的世界
极限是微积分的基础,也是高等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。
开始学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