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角函数
三角函数包括正弦、余弦、正切、余切、正割、余割等基本函数,以及幂三角函数等复合形式。
历史与故事
三角函数的历史源远流长,跨越了多个文明和时代。
-
起源与早期发展:
- 早在公元前 1800 年,古巴比伦人就用弦长表解决天文和测量问题,弦长即圆中两点间的直线距离,是三角函数的雏形。
- 公元 5 世纪,印度天文学家阿耶波多(Aryabhata)在《阿耶波多历书》中首次提出”jya”(正弦)表,用于天文计算。印度人用半弦(半径与弦形成的角的对边)简化计算,这就是正弦的原型。
- 余弦(utkrama-jya)和余切等概念也在印度三角学中出现。
-
阿拉伯世界的贡献:
- 8 世纪起,印度三角学传入阿拉伯,学者如阿尔·巴塔尼(Al-Battani)完善了正弦、余弦、正切等函数表。
- 正弦”jya”音译为”jiba”,后误读为”jaib”(意为”湾”);余弦称为”qaws al-zāʾid”(补弦),正切为”zill”(影子),余切为”mukabala zill”(对影),正割为”qaws al-munqati”(截断的弦),余割为”qaws al-mukabala”(对截弦)。
-
欧洲的系统化与命名:
- 12 世纪,阿拉伯文献被翻译成拉丁文,“jaib”被译为”sinus”,最终成为英语”sine”(正弦)。
- 16 世纪,瑞士数学家维特(Viète)、德国数学家雷吉奥蒙塔努斯(Regiomontanus)等推动三角学系统化。
- 余弦(cosine)来自拉丁文”complementi sinus”(余角的正弦),正切(tangent)来自拉丁文”tangens”(接触),余切(cotangent)为”cotangens”(余接触),正割(secant)为”secans”(切割),余割(cosecant)为”cosecans”(余切割)。
-
符号与标准化:
- 18 世纪,欧拉(Leonhard Euler)将”sin”、“cos”、“tan”、“cot”、“sec”、“csc”作为六个三角函数的标准记号,并将三角函数推广到复数领域。
-
趣闻轶事:
- 正弦(sine)一词是”音译+误译”的产物,源自印度、阿拉伯、拉丁多次转译。
- 正切函数最初用于测量高塔、山峰等高度,因其与切线长度相关。
- 余弦的英文”cosine”本意是”余角的正弦”,即 。
-
应用领域:
- 三角函数最初用于天文测量,如计算星体位置、日月食等,后广泛应用于物理、工程、信号处理、导航、测量、建筑等领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