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菜单

三角函数的起源与发现

问题的发现

在人类历史的早期,人们就面临着测量高度的实际问题。无论是测量建筑物的高度、山峰的高度,还是大树的高度,都需要巧妙的方法。

让我们想象一个古代的测量场景:你是一位测量师,没有现代的高科技仪器,也没有现成的数学公式。你需要解决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棘手的问题:

如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?

太阳高度角30°

你望着村口那棵参天大树,心想:如果能飞到树顶,当然可以直接测量;可惜你只能站在地面。

你试着用绳子、竹竿,发现都不够长。

正当你苦恼时,注意到树在阳光下投下了一条长长的影子。

你灵机一动:影子的长度很容易测量,也许可以根据影子的长度推算出大树的高度。

你决定做几个实验。

实验一:高度和影子长度的比例关系

在同一时间、同一地点,分别测量不同高度的物体(比如1米高的木杆和5米高的旗杆)的影子长度。

物体高度(米)影子长度(米)比例(影子/高度)
木杆122
旗杆5102
小树242
石柱362

你发现,物体越高,影子也越长,而且它们之间有着固定的比例关系。

也就是说:

物体高度与影子长度的比例关系
物体A的高度物体B的高度=物体A的影子长度物体B的影子长度\frac{物体A的高度}{物体B的高度} = \frac{物体A的影子长度}{物体B的影子长度}

这个实验说明:
在同一时间、同一地点,不同物体的影子长度与物体高度成正比。

正是通过这个实验的启发,你已经可以解决最初提出的”如何测量大树高度”的问题了。

比如:

  • 你用1米高的木杆测得影子长2米。
  • 此时你测得大树的影子长10米。

根据实验一的比例关系:

测量物体高度的比例关系
大树的高度木杆的高度=大树的影子长度木杆的影子长度\frac{大树的高度}{木杆的高度} = \frac{大树的影子长度}{木杆的影子长度}

代入数据:

高度计算公式
h1=102\frac{h}{1} = \frac{10}{2}

所以大树的高度 h=5h = 5 米。

也就是说,只要在同一时刻测量木杆和大树的影子长度,就能利用比例关系推算出大树的高度。

这个方法简单实用,是古人最早利用影子测量高度的智慧体现。

比例与时间的关系

下面是一整天中每隔一小时测量同一根1米高木杆影子长度的实验数据,可以明显看出比例值呈现周期性变化:中午最小,早晚最大。

你可能会发现,在不同的时间测量同一根木杆的影子长度,比例值(影子长度/物体高度)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早晨和傍晚,影子很长,比例值很大;中午时分,影子变短,比例值变小。

这说明,比例的变化其实和一天中的时间有关。究其原因,是因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——也就是太阳高度角在变化。

  • 太阳升得越高,影子越短,比例值越小;
  • 太阳靠近地平线时,影子越长,比例值越大。

因此,比例值的变化,本质上反映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。理解了这一点,我们就能进一步探究:太阳高度角到底是什么?它又是如何影响影子的长度和比例的呢?

太阳高度角

太阳高度角,指的是太阳光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。

  • 当太阳在头顶正上方时,太阳高度角为 90°。
  • 当太阳刚升起或快落山时,太阳高度角接近 0°。

太阳高度角会随着一天中时间的变化而变化:

  • 早晨和傍晚,太阳高度角较小,影子较长。
  • 中午时分,太阳高度角最大,影子最短。

在测量大树高度时,太阳高度角是计算树高的重要参数。 通常可以通过量角器、手机应用或已知物体的影长来测量太阳高度角。

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角

太阳高度角不仅随一天中的时间变化,还与地球上所在的位置有关。

  • 纬度影响:靠近赤道的地区,太阳高度角通常较大;靠近南北极的地区,太阳高度角较小。
  • 季节影响:一年四季中,太阳高度角也会变化。例如,夏天中午的太阳高度角比冬天大。
  • 同一时刻,不同地点:即使在同一时刻,不同纬度的地方太阳高度角也不同。例如:
    • 在赤道附近,中午时分太阳几乎在头顶,太阳高度角接近 90°。
    • 在北京,中午的太阳高度角比赤道小,冬天时甚至更低。
    • 在北极圈内,冬季有时太阳甚至不会升起,太阳高度角为 0°。

因此,测量太阳高度角时,需要考虑你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日期。

同一村庄不同位置的太阳高度角

在同一个村庄的东头和西头,太阳高度角几乎是一样的。 因为太阳高度角主要取决于纬度、日期和时间,而村庄的东西跨度很小(通常只有几百米到几公里),对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。

  • 原理说明: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与地球的半径相比,村庄的东西距离非常微小,所以在同一时刻,村庄内各处的太阳高度角几乎没有差别。
  • 实际应用: 无论你在村子的东头还是西头,只要在同一时刻测量,太阳高度角可以认为是相同的。

只有在跨越很大的经度(如跨越一个时区或上百公里)时,太阳高度角才会有明显差异。

实验二: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神奇联系

你找来一根正好1米高的木杆,垂直插在地上,测量它的影子长度。你发现,随着太阳升高或降低,影子的长度也在变化。你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大树的影子长度。

这时,你开始思考:

  • 太阳高度角、物体的高度、影子的长度三者之间,究竟有什么关系?
  • 能不能找到一种”比例”或”规律”,让你只需测量影子的长度和太阳高度角,就能算出任何物体的高度?

你不断实验、记录、推算,终于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神奇联系。你和同伴们把这种”比例”整理成表格,方便查阅和计算。

这就是后来发展出的”正切表”的雏形:

角度(°)30°45°60°90°
正切值00.57711.732

再回到大树的测量问题。

太阳高度角30°
h L

如上图所示,假设你已经测量出大树影子的长度 LL,并通过竖直杆子的实验得到了太阳高度角 θ\theta

此时,大树、地面和影子末端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:

  • 大树的高度 hh 是直角三角形的”对边”;
  • 影子的长度 LL 是”邻边”;
  • 太阳高度角 θ\theta 是大树与地面之间的夹角。

根据三角函数定义,有:

正切函数定义
tanθ=hL\tan \theta = \frac{h}{L}

因此,只要测量影子的长度 LL,查表或计算出 θ\theta,就能推算出大树的高度:

高度计算公式
h=Ltanθh = L \cdot \tan \theta

例如,太阳高度角为30°时,正切值是0.577;如果树的影子长为2米,就能推算出树高为1.154米(2×0.577≈1.154)。

这就是古人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基本思路。

发散思维

1. 这个研究大概发生的时间

将影子测量系统化发展为三角函数理论,主要发生在 8-12 世纪

  • 8 世纪起:印度三角学传入阿拉伯世界,阿拉伯数学家开始完善三角函数表
  • 8-10 世纪:阿拉伯学者如阿尔·巴塔尼(Al-Battani,约 858-929 年)完善了正弦、余弦、正切等函数表
  • 12 世纪:阿拉伯文献被翻译成拉丁文,三角函数传入欧洲

虽然用影子测量高度的实践可能在更早的文明(如古埃及、古巴比伦)中就已出现,但将其系统化为三角函数理论的工作主要是在阿拉伯世界完成的。

2. 是什么国家的人在研究

主要是 阿拉伯世界的数学家在研究和发展三角函数。

  • 地理位置:主要在今天的中东地区,包括现在的伊拉克、伊朗、叙利亚等地区
  • 重要学者
    • 阿尔·巴塔尼(Al-Battani,858-929):完善了三角函数表
    • 其他阿拉伯数学家:发展了完整的三角函数体系
  • 命名特点:正切函数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”zill”(影子),说明了影子测量与正切函数的密切联系

在此之前:

  • 古巴比伦(公元前 1800 年):最早研究三角函数相关概念
  • 古希腊(公元前 2 世纪-公元 2 世纪):在天文学中使用弦表
  • 古印度(公元 5-6 世纪):首次提出正弦表,用于天文计算

3. 此时中国处于什么朝代

8-9世纪
唐朝中后期
618-907年
10世纪
五代十国
907-960年
11世纪
北宋
960-1127年
12世纪
南宋
1127-1279年

中国同期的数学成就

  • 唐朝:数学继续发展,但主要在实用计算方面
  • 宋朝:数学高度发达,出现了秦九韶、李冶等著名数学家
  • 中国数学注重代数、几何的实际应用,与阿拉伯世界在三角学方面的系统化研究形成不同特色

总结

本文出现的符号

符号类型读音/说明在本文中的含义
θ\theta希腊字母Theta(西塔)表示角的大小(太阳高度角)

中英对照

中文术语英文术语音标说明
三角函数trigonometric function/trɪɡənəˈmetrɪk ˈfʌŋkʃən/描述角度与边长关系的函数,包括正弦、余弦、正切等
正切函数tangent function/ˈtændʒənt ˈfʌŋkʃən/三角函数之一,定义为对边与邻边的比值
影子shadow/ˈʃædəʊ/物体在光照下产生的投影
测量measurement/ˈmeʒəmənt/使用工具或方法确定物体的尺寸或数量
高度height/haɪt/物体从底部到顶部的垂直距离
角度angle/ˈæŋɡəl/两条射线或线段之间的夹角

课程路线图

  1. 1

    高等数学之函数探秘

    当前课程

    函数是高等数学的核心概念,本系列文档系统介绍函数的基本概念、性质和应用。

    前往课程
进阶推荐

数列

数列是高等数学的基石,本系列文档系统介绍数列的基本概念、性质、极限理论及其应用。

开始学习
进阶推荐

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

掌握向量运算和空间中点、线、面的方程及其相互关系。

开始学习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