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角函数的起源与发现
问题的发现
想象你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印度,既没有高科技仪器,也没有现代数学公式。
你是一位测量师,负责解决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棘手的问题:
如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?
你望着村口那棵参天大树,心想:如果能飞到树顶,当然可以直接测量;可惜你只能站在地面。
你试着用绳子、竹竿,发现都不够长。
正当你苦恼时,注意到树在阳光下投下了一条长长的影子。
你灵机一动:影子的长度很容易测量,也许可以根据影子的长度推算出大树的高度。
你决定做几个实验。
实验一:高度和影子长度的比例关系
在同一时间、同一地点,分别测量不同高度的物体(比如1米高的木杆和5米高的旗杆)的影子长度。
物体 | 高度(米) | 影子长度(米) | 比例(影子/高度) |
---|---|---|---|
木杆 | 1 | 2 | 2 |
旗杆 | 5 | 10 | 2 |
小树 | 2 | 4 | 2 |
石柱 | 3 | 6 | 2 |
你发现,物体越高,影子也越长,而且它们之间有着固定的比例关系。
也就是说:
\frac{\text{物体A的高度}}{\text{物体B的高度}} = \frac{\text{物体A的影子长度}}{\text{物体B的影子长度}}这个实验说明:
在同一时间、同一地点,不同物体的影子长度与物体高度成正比。
正是通过这个实验的启发,你已经可以解决最初提出的”如何测量大树高度”的问题了。
比如:
- 你用1米高的木杆测得影子长2米。
- 此时你测得大树的影子长10米。
根据实验一的比例关系:
\frac{\text{大树的高度}}{\text{木杆的高度}} = \frac{\text{大树的影子长度}}{\text{木杆的影子长度}}代入数据:
所以大树的高度 米。
也就是说,只要在同一时刻测量木杆和大树的影子长度,就能利用比例关系推算出大树的高度。
这个方法简单实用,是古人最早利用影子测量高度的智慧体现。
比例与时间的关系
下面是一整天中每隔一小时测量同一根1米高木杆影子长度的实验数据,可以明显看出比例值呈现周期性变化:中午最小,早晚最大。
你可能会发现,在不同的时间测量同一根木杆的影子长度,比例值(影子长度/物体高度)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早晨和傍晚,影子很长,比例值很大;中午时分,影子变短,比例值变小。
这说明,比例的变化其实和一天中的时间有关。究其原因,是因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——也就是太阳高度角在变化。
- 太阳升得越高,影子越短,比例值越小;
- 太阳靠近地平线时,影子越长,比例值越大。
因此,比例值的变化,本质上反映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。理解了这一点,我们就能进一步探究:太阳高度角到底是什么?它又是如何影响影子的长度和比例的呢?
太阳高度角
太阳高度角,指的是太阳光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。
- 当太阳在头顶正上方时,太阳高度角为 90°。
- 当太阳刚升起或快落山时,太阳高度角接近 0°。
太阳高度角会随着一天中时间的变化而变化:
- 早晨和傍晚,太阳高度角较小,影子较长。
- 中午时分,太阳高度角最大,影子最短。
在测量大树高度时,太阳高度角是计算树高的重要参数。 通常可以通过量角器、手机应用或已知物体的影长来测量太阳高度角。
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角
太阳高度角不仅随一天中的时间变化,还与地球上所在的位置有关。
- 纬度影响:靠近赤道的地区,太阳高度角通常较大;靠近南北极的地区,太阳高度角较小。
- 季节影响:一年四季中,太阳高度角也会变化。例如,夏天中午的太阳高度角比冬天大。
- 同一时刻,不同地点:即使在同一时刻,不同纬度的地方太阳高度角也不同。例如:
- 在赤道附近,中午时分太阳几乎在头顶,太阳高度角接近 90°。
- 在北京,中午的太阳高度角比赤道小,冬天时甚至更低。
- 在北极圈内,冬季有时太阳甚至不会升起,太阳高度角为 0°。
因此,测量太阳高度角时,需要考虑你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日期。
同一村庄不同位置的太阳高度角
在同一个村庄的东头和西头,太阳高度角几乎是一样的。 因为太阳高度角主要取决于纬度、日期和时间,而村庄的东西跨度很小(通常只有几百米到几公里),对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。
- 原理说明: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与地球的半径相比,村庄的东西距离非常微小,所以在同一时刻,村庄内各处的太阳高度角几乎没有差别。
- 实际应用: 无论你在村子的东头还是西头,只要在同一时刻测量,太阳高度角可以认为是相同的。
只有在跨越很大的经度(如跨越一个时区或上百公里)时,太阳高度角才会有明显差异。
实验二: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神奇联系
你找来一根正好1米高的木杆,垂直插在地上,测量它的影子长度。你发现,随着太阳升高或降低,影子的长度也在变化。你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大树的影子长度。
这时,你开始思考:
- 太阳高度角、物体的高度、影子的长度三者之间,究竟有什么关系?
- 能不能找到一种”比例”或”规律”,让你只需测量影子的长度和太阳高度角,就能算出任何物体的高度?
你不断实验、记录、推算,终于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神奇联系。你和同伴们把这种”比例”整理成表格,方便查阅和计算。
这,就是最早的”正切表”:
角度(°) | 0° | 30° | 45° | 60° | 90°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正切值 | 0 | 0.577 | 1 | 1.732 | ∞ |
再回到大树的测量问题。
如上图所示,假设你已经测量出大树影子的长度 ,并通过竖直杆子的实验得到了太阳高度角 。
此时,大树、地面和影子末端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:
- 大树的高度 是直角三角形的”对边”;
- 影子的长度 是”邻边”;
- 太阳高度角 是大树与地面之间的夹角。
根据三角函数定义,有:
因此,只要测量影子的长度 ,查表或计算出 ,就能推算出大树的高度:
例如,太阳高度角为30°时,正切值是0.577;如果树的影子长为2米,就能推算出树高为1.154米(2×0.577≈1.154)。
这就是古人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基本思路。